20120908《深圳晚报》手风琴演奏家李歆琳 拉一曲你生命中的故事《深圳晚报》
日期:2014-05-26点击数:15662

——选自《深圳晚报》201298a20

网页链接:http://wb.sznews.com/html/2012-09/08/content_2195001.htm 

李歆琳(中)带领学生表演。

深圳晚报记者崔华林


见到李歆琳本人的时候,还是略感惊诧:她整个人比照片上小了一圈儿,外表丝毫看不出东北人的特征,宛如江南女子一般,瘦弱、娇小、温婉。她笑了笑,只说,因为嗓子难受,今天比较安静,平时都是风风火火、阳光爽朗的。

李歆琳是玩手风琴的。以前是学,现在是教。她的人生轨迹看上去很顺当,学了喜欢的专业念到博士,继而从事喜欢的工作直到现在。她说自己很幸运,生命跟所爱的手风琴如此缠绕。

手风琴最近一次大规模走进公众视野,是两年前。搭了张艺谋《山楂树之恋》的顺风车,俄罗斯经典名曲《山楂树》勾起了一代人的集体回忆。曾经,中国对手风琴十分狂热,但繁花落尽后,手风琴似乎也成了那个时代的烙印,随时间一起渐渐淡出大众记忆。

80后手风琴演奏家、深圳艺术学校手风琴专业老师李歆琳说,不。在她看来,不同于钢琴正统、吉他耍酷,手风琴是最随性的乐器!技术性强、演奏时可随肢体舞动,是能背在身上,贴在心里,诉说心里故事的乐器。


出发:是为寻找另一种可能


李歆琳到现在还记得,自己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,是1996926,中秋节。目的地,莫斯科。

不会俄语,也没有家人陪伴,一个此前连远门都没单独出过的小姑娘,固执地在15岁那年,决定去异地寻找另一种生活的可能——当时,俄罗斯“人民艺术家”jury dranga开办首届大师班来中国招生。这个相当于中国手风琴界里的黄埔军校一期,当年最终成行的只有三个学生,李歆琳是其中一个。

在这之前,小姑娘在重点中学上学,每天早上五点半带着饭盒去学校,一直到晚上八点半回家,每天都感受到竞争“无时无处不在”。回到家后还被妈妈逼着练琴,虽然从五岁就开始拉手风琴,但那些革命歌曲总让她觉得“又老又土”,二十多斤的琴对她来说也“很笨重”。临近崩溃边缘,她急于摆脱,于是去了莫斯科。

初到俄罗斯,一丁点俄语都不会,学校还没有俄语课。幸好音乐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,老师弹奏,李歆琳跟着模仿。慢慢地,拉琴时听到的俄语单词多了,重复多了,开始理解一些单词的意思,再后来学校开设了俄语课。那之后,她才慢慢学会这个国家的语言,花了整整两年。


行走:坚定走手风琴之路


当年幼儿园全班80多个小朋友都在学手风琴,只有她坚持了下来。从踏上俄罗斯的土地伊始,就颠覆了以往对手风琴无趣的印象,觉得手风琴变得有生命。进入莫斯科国立音乐学院附中后没多久,她就确定了:手风琴是她一生想要从事的事业。

在李歆琳的回忆里,虽然经历了俄罗斯动荡的生活,也经历了物质上的匮乏,“拿着钱到商店里什么也买不到”;经常停电,要背着琴上十层楼;饮食也不习惯。可比起这些,她更愿意聊音乐,聊手风琴。

她说俄罗斯是一个音乐民族,手风琴算民间乐器。在那里,人们在街头用手风琴表达各种忧伤或美好的情绪。她似乎很怀念那里纯粹的音乐环境,“很真空,只知道学习、拉琴,有空就去博物馆、美术馆和旅游景点”,看到的是一个绝对“淳朴和干净”的环境。而这些,在她看来,给自己换了个大视野,也促使自己在手风琴专业上做到最好。

只是当年15岁的她没曾想到,这一走,就是八年。“既然学了手风琴,那肯定要学好”。于是,高中大学硕士这么一路念下来,毕业后,她选择回国,“我从来没想过我会留在国外,那里不是我的家”——她是一个故土观念很强的人。


重新出发:传道授业解惑


李歆琳说自己从小就想当老师。小学一年级,看见老师站在讲台上,内心就很强烈地想:长大要当老师。回国后,机缘之下来了深圳艺术学校做手风琴老师。一当七年。她的学生,多次比赛获奖,打破了业界对“南方手风琴教育很弱”的固有看法。学生中有三个去了中央音乐学院,一个去了天津音乐学院,但她不觉得自己有多么高妙,只是把自己当做普通的老师,认为“这是他们(学生)应得的”。

李歆琳从来不教学生们死练琴,她在学生面前也坦陈自己不是光会练琴的人,但很在意理解并表现曲子,对乐器音色的控制等。有评价说,她是很擅长舞台表演的手风琴演奏者。但她认为表演者只有将自己心里的感受表现出来,观众听到才会感动。学生陈静仪说老师的口头禅是“拉琴很重要,开阔视野也很重要”。李歆琳会趁比赛空闲带学生游玩,领他们寻找不一样的风景。也让学生知道了,去全国各地参加比赛,经历比结果更重要。

李歆琳坚持跟学生平等相处,虽然有些家长认为“太没有教师架子”给她提意见,但她认为“这是好的,一定要坚持”。这来源于她在俄罗斯求学的经历:课堂上的师生关系,课堂外转换成绅士教育,男老师会给女生开门、帮忙拿大衣等。她还希望,学生肯跟老师说真心话。这一点,她做到了。学生陈静仪说自己一年后就开始很信任老师,什么都讲,而钟媛仪甚至会就跟妈妈吵架的事情跟老师发牢骚。


继续朝前:只是因为热爱


故土观念很强的人,按照常理,会留在家乡或家人身边。可李歆琳的家人要么在哈尔滨,要么在北京,在深圳的只有她一个人。现在,她跟这座城市相处了八年。喜欢并习惯了这里的“舒适和人性化”。

虽然深圳的手风琴平台不大,但足够包容,也足够她去开心施展所有的才能:带领学生参加比赛实现愿望;开设免费讲座推广手风琴;翻译编写手风琴图书。她翻译了老师的书,但后来觉得内容由浅及深的过渡太快,不适合中国。于是编了第二本书,成了各个音乐学校手风琴专业的教材。后来,她又想“给手风琴教学者留下点什么”,于是写了第三本书。期间,“几乎耗尽了所有的业余时间”,写大量文字、拍摄图片、用电脑一点点画图。一年半后,这本书终于面世了,其中的辛苦让她觉得“近十年内都不会再写书了”。但她庆幸自己还是实现了初衷。就像在音乐厅开完免费讲座后,很多人围上来询问手风琴,那一刻,她觉得公众对手风琴还是很感兴趣的,手风琴的未来很明亮,只需要将演奏的内容和形式要更加创新和多元化一些。

从确定对手风琴的喜爱之后,当年为寻找另一种可能远离家乡的女孩消停了,再没想过生活的另外可能,也从没想过放开手风琴。她说,自己不想从琴上得到什么,只是热爱,想要为她奋斗一生。


人物名片


李歆琳,深圳艺术学校现代艺术教研室副主任,手风琴专业讲师。俄罗斯国立格涅辛音乐学院音乐艺术手风琴专业博士。曾获全国手风琴比赛青年组第一名;俄罗斯第二届国际手风琴艺术节大奖赛独奏第二名等。